(此篇文章應該會很長, 不強迫一次要看完 )
遙想一年十一個月前告老還鄉回到曾經是夢魘的中研院,並且心虛不確定的跟老同事分享找到”記者”的新工作, 大家臉上那明顯不理解甚或是帯點鄙夷不置信的神情
我明白, 記者的名聲這幾年在這島上像淡水河上飄的惡臭, 就算情侶會去河畔約會,也不至於愛到昏頭轉向不察覺其惡臭
我也聞的到惡臭, 只是剛開始踏入圈內憑藉著一股好奇(好奇有些記者怎麼能這麼蠢這麼不負責任這麼偏頗)
一直到現在, 一年十一個月後的今日, 久入鮑魚之肆不聞其臭…只是, 在這裡堅持的目的是什麼呢?
在這裡學會了大學沒有上過的新聞英語該怎麼組織文章寫新聞稿, 在這裡親臨新聞現場, 體會了新聞記者在毒死人不償命的烈日下必須汗流浹背的完成工作, 我學會諒解部分新聞記者的不專業, 媒體的整體衰退, 底層記者員工是最直接的受害者, 超時工作減薪裁員…心酸呀~我學會更主動自信的跟外國人交談, 自我說服就算自己沒去國外讀書也有半英語工作環境的經驗, 我甚至一度都認同記者這個職業了, 我要紀錄我要採訪我要跟島民述說立場太鮮明的新聞電視台沒有報導的新聞事件及新聞角度…當記者真的可以看到好多好玩的表演及遇到生命中充滿熱情的人.
(----然後好像慢慢竟然對這圈子產生一種熱愛, 在家人威脅似的要我離開工作時我竟然感到不捨…簡直就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患者)
可是那樣一種對職業的沉迷或對自己的肯定卻不時受到挑戰, 像野柳的女王峰不斷被風侵蝕著…
又回到媒體衰退這件事, 因為媒體衰退沒有廣告收入所以要裁員
因為裁員所以大家工作份量變大了
因為工作份量變大了大家帯著不開心的情緒工作
這樣的惡性循環結果就是報紙品質掉的比股市還快
一年前這裡的編輯群還算不弱, 結果在一年內走掉七個外國編輯
第八個編輯走的時候, 我憤恨的在陽台掉淚, 因為她是被裁掉的, 公司那時在整頓有年資或資深人員, 在這裡專業的人很容易最先被犧牲掉
接著一年後輪到記者被整頓, 以後再也沒自由的採訪空間…
如果逼著自己去冷漠的忽略那些被裁掉的同事朋友
如果逼著自己不去在乎刊物的品質
如果犧牲了採訪的自由
如果不管冷血的高層把人當做作物品丟棄
如果人沒有理想, 沒有同情心, 不在乎專業, 沒有熱情
如果我因為討厭這共犯結構, 離職應該就是答案
- Jul 17 Thu 2008 20:33
在逆境中求生存 (How much is enough?)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